我认识的一对辞职卖房去大理开民宿的朋友,最近上了某知名媒体的头条,他们的美好生活方式被分发给了焦虑的北上广中青年们舔屏。
视频画面里随便都是剔透温暖的阳光、明净无尘的蓝天、棉花糖一样的云朵和波光粼粼的洱海。他们有一个漂亮的院子,精心种了玫瑰花墙和层次分明的花草,不认识的猫咪会随时随地跑来撒娇卖萌,推门进来跟夫妇俩喝酒吃饭闲话家常的,是有名有姓的画家、红到发紫的建筑师、各行各业的名人……总之,往来无白丁。
这一切几乎就是每个人最向往的那种生活:舒适惬意、没有压力、有格调有美景有人情味儿,而且事业一点没耽搁还原地起飞……无法更完美。
好几个共同认识、平时看上去营营役役、连出来喝一杯都提不起兴趣的中年人,不约而同地在不同场合提起这篇报道,羡慕之情溢于言表:“你说我们苦逼呵呵地非要留在北上广,到底图什么?”
他们图什么我不知道,但是每次遇到这种谈论我都微笑沉默,从不附和。
《卡萨布兰卡》里有句台词说:“世上有那么多的酒馆,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”。这句话改一改可以这么说:“世上有那么多的民宿,它却偏偏报道了我的”——这可不是缘分、巧合、随随便便。因为认识,所以我才知道两口子为这民宿付出了什么:所有辛苦经营、迎来送往、全面调度自身资源、周全打点上下关系,才成就了这番被传颂、被艳羡的美好生活。
而这过程中要求的任何一种能力,诸如社交、规划、整合……我都不具备或者不擅长,也因此,我心甘情愿留在北京,继续做着不太需要这些能力的工作。
